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汽车电子 > 设计应用 > 车载以太网的噪声问题如何应对?村田的完整方案来了~

车载以太网的噪声问题如何应对?村田的完整方案来了~

作者: 时间:2024-06-28 来源:村田中国 收藏

目录 
    1、汽车的普及 
    2 、通过传输信号 
    3 、问题 
    4 、共模的产生因素 
    5、 车载以太网的静噪措施 
    6 、用于车载以太网的CMCC的注意事项 
    7、  传导发射对策 
    8 、抗扰度(DPI)试验对策 
    9 、抗扰度(DPI)试验对策的要点 
   10、 总结

本文引用地址://www.cghlg.com/article/202406/460457.htm

01

汽车车载以太网的普及

作为支持ADAS的设备,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已被逐渐配置于汽车中。摄像头数据传输通常使用LVDS等接口,而传输LiDAR等传感器的数据时,采用车载以太网的案例则正逐渐增多。

办公用以太网采用了100Base-TX或1000Base-T标准,而用于汽车的以太网则规定使用100Base-T1或1000Base-T1标准(下图)。

02

通过车载以太网传输信号

以太网等的车载接口采用了外部的影响较少或辐射较少的差动传输信号。

外部噪声通常会同时出现在两条差动传输信号线上,对其差分没有影响,因此差动传输信号线的抗外部噪声能力较强。

针对外部噪声

另外,成对的信号线相邻,因此信号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具有不易向外部辐射噪声的优点。

针对噪声辐射

03

车载以太网的噪声问题

差动传输线虽然被认为不易产生噪声,但却会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共模电流,从而引发噪声问题(下图)。

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共模电流

04

共模噪声的产生因素

差动传输线的特点原本是不产生共模噪声,但如果两条线的信号存在偏斜(时间偏差)或振幅偏差,则两条线的信号均衡将被打破,从而产生共模噪声(下图)。

正常的差动信号与存在偏斜时、有振幅偏差时的情况

差模:正常的差动信号与存在偏斜时、有振幅偏差时的情况

共模:正常的差动信号与存在偏斜时、有振幅偏差时的情况

05

车载以太网的静噪措施

用于以太网的电缆和HDMI、USB等的电缆之间有所区别。

与成对信号线不同,HDMI或USB等的电缆中备有GND线,因此即使产生共模电流,也会通过GND线返回,从而使共模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不易发生辐射。相反,以太网未配置GND线,因此共模电流通过对地杂散电容返回,从而具有易辐射的倾向。

HDMI、USB等的电缆

电缆中添加了GND线,因此可消除共模电流所产生的部分磁场。所以, 因共模电流而产生的辐射减少。

以太网的电缆

以太网的电缆中没有GND线,因此无法消除共模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因共模电流而产生的辐射增大,因此需要通过元件进行静噪。

车载以太网等的差动传输静噪措施中,共模扼流圈(CMCC)较为有效。 共模扼流圈将两条线以相反方向缠绕在同一卷芯部上,对于差模电流,两条线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因此不影响差动电流,而对于共模电流,两条线产生的磁通则相互加强,所以可用作电感器。因此,共模扼流圈可在不影响差动信号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共模噪声。

以太网的电缆,可选择性地仅消除共模噪声。

06

用于车载以太网的CMCC的注意事项

在车载以太网方面,CMCC的均衡也很重要。如果构成CMCC的两条线的线路长度和绕线方式出现偏差,电流均衡将被打破,模式将发生转换,从而可能产生共模噪声。因此,应选用两条线采用了均衡设计的CMCC。

用于车载以太网的CMCC的注意事项

如果两个线圈之间的CMCC线路长度等存在偏差,则可能因模式转换而产生新的共模噪声。 应选择模式转换较少的元件。

作为最适合1000Base-T1静噪的CMCC,DLW32MH101XT2已被作为产品开发。该村田产品具有适用于1000Base-T1的阻抗值,并采用了不易发生模式转换的均衡设计。


村田推荐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DLW32MH101XT2

DLW32MH101XT2有以下三个优点:

  1. 可有效降低汽车内部网络信号线辐射出的噪声。

  2. 符合车载以太网标准1000Base-T1。

  3. 可应对汽车用途的工作温度范围(-40~125°C)。

DLW32MH101XT2的传输特性 如下图:

DLW32MH101XT2的传输特性,包括:

  • Sdd21(差模传输特性)

  • Scc21(共模传输特性)

  • Sdd11(差模反射特性)

  • Ssd12(模式转换特性)

——— 村田电子书 | 静噪基础教程 ———



07

传导发射对策

村田使用1000Base-T1 EMC评估板进行了传导发射测量(150Ω法)。

传导发射测量

传导发射测量条件如下表:

频率

150k – 1600MHz

RBW

9kHz (150k-30MHz)

120kHz (30-1600MHz)

Dwell Time

5ms/Hz

Step Size

3.6kHz (150k-30MHz)

48kHz (30-1600MHz)

EUT

1000Base-T1 EMC Test Board

EMI Test Receiver

N9030A(Keysight)

Pre-Amplifier

8447D(Keysight)

DC Power Supply

GP035-5(Takasago)

从1000Base-T1 EMC评估板的信号线中提取共模噪声,用EMI接收机进行测量。此次通过 更换CMCC进行了噪声比较 

不同CMCC的降噪效果比较

用于评估的CMCC使用了1000Base-T1用产品DLW32MH101XT2,比较对象使用了100Base-T1用产品DLW43MH201XK2,CAN使用了产品DLW32SH101XK2。(注:减少传导发射时所使用的CMCC中,DLW32SH101XK2已停止生产)。

对比元件的传输特性,包括:

  • Sdd21(差模传输特性)

  • Scc21(共模传输特性)

  • Sdd11(差模反射特性)

  • Ssd12(模式转换特性)

传导发射测量结果显示,1000Base-T1用产品DLW32MH101XT2的噪声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且满足限值要求。而DLW43MH201XK2、DLW32SH101XK2则未能在满足限值要求之前抑制噪声。

传导发射测量结果

噪声抑制效果因CMCC而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受到CMCC模式转换特性Ssd12的影响。Ssd12值较高时,输入的差模信号转换为共模噪声的比例将增加,从而导致噪声水平增高。

噪声产生机制

Scc21在低频段抑制共模噪声的程度、Ssd12的模式转换特性在高频段减少共模转换量的程度,将可能影响传导发射测量结果。

降噪要点

通过评估CMCC,村田了解了进行评估时 评估板设计的注意事项 

将用于1000Base-T1的同一CMCC样品贴装到相同条件的评估板后,结果显示二者噪声水平有所不同,其中一个评估板变为NG状态。

即使是相同的CMCC样品,也可能因评估板状态而出现NG的情况。

评估板设计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评估板的传输线路特性进行分析,发现CMCC输出端的模式转换特性有所不同,评估板#2的值较高(上图)。

发生模式转换的部分

传导噪声水平因评估板而异的原因在于,通过CMCC后的差模信号在评估板上转换成了共模噪声。

引发模式转换的因素可能包括CMCC输出端的电阻、电容器和电路板引线等,因其特性偏差而导致了不均衡现象的发生。

模式转换发生机制

因此,对于CMCC以外的部分也应注意保持各条线的特性均衡。

可能引发模式转换的因素

作为对比验证,我们还测量了100Base-T1的传导发射。

对100Base-T1进行了相同的传导发射测量后,发现用于CAN的DLW32SH101XK2超出限值,而100Base-T1用产品DLW43MH201XK2则能充分有效地抑制噪声且满足限值要求。

100Base-T1和1000Base-T1的传导发射

划重点:

100Base-T1与1000Base-T1的区别:

100Base-T1与1000Base-T1的差模信号所含频率成分不同(下图),所以所需模式转换特性也不同。因此,应选用按各自标准设计的CMCC。

差动信号波形频谱

08

抗扰度(DPI)试验对策

村田使用与传导发射相同的1000Base-T1 EMC评估板进行了DPI(Direct Power Injection)试验。

抗扰度(DPI)试验对策

抗扰度(DPI)试验测量条件如下表:

频率

1 - 1000MHz

Power(MAX)

39dBm

Power Step

0.5dB

EUT

1000Base-T1 EMC Test Board

DC Power Supply

GP035-5(Takasago)

Signal Generator

SML02(Rohde&Schwarz)

Power Amplifier

BSA1040-100 (1-400MHz)

BLWA4010-100 (400-1000MHz)

从外部向1000Base-T1 EMC评估板的信号线注入共模噪声,在控制PC中确认了是否发生通信错误。

抗扰度(DPI)试验对策

与传导发射相同,该试验使用了用于1000Base-T1的CMCC,即DLW32MH101XT2、用于100Base-T1的DLW43MH201XK2,以及用于CAN的DLW32SH101XK2进行了评估。

对比元件的传输特性,包括:

  • Sdd21(差模传输特性)

  • Scc21(共模传输特性)

  • Sdd11(差模反射特性)

  • Ssd12(模式转换特性)

1000Base-T1的DPI试验结果:

在2MHz以下的低频段中,虽然电平会因CMCC不同而产生差异,但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并无差异,满足了所有限值。

1000Base-T1的DPI试验结果

在2MHz以下频段,因CMCC而出现的不同可能取决于Scc21因素。因模式转换特性而产生的差异并未影响DPI试验。

1000Base-T1的DPI试验结果

09

抗扰度(DPI)试验对策的要点

继1000Base-T1之后,在100Base-T1下进行的DPI试验结果(下图)显示,用于100Base-T1的CMCC满足限值要求,而使用用于CAN的CMCC时,不仅在1MHz以下低频段的表现逊色于用于100Base-T1的CMCC,且在8~60MHz范围内还低于限值,结果为NG。

100Base-T1的DPI试验结果

在2MHz以下频段的不同可能取决于Scc21因素。此外,在8~60MHz频段的不同则可能取决于模式转换特性。

100Base-T1的DPI试验结果

在100Base-T1下,CMCC的模式转换特性对试验结果产生了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从外部注入的共模噪声转换为差模噪声,使信号波形失真,进而引发通信错误。

噪声侵入机制

与传导发射相同,除CMCC以外,因评估板上不均衡的设计而发生的模式转换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进行评估板设计时需要加以注意。可能引发模式转换的因素示例见下图:

评估板设计的注意事项

10

总结

车载以太网标准1000Base-T1要求用于静噪的CMCC需具有高性能,而模式转换特性则尤其重要。

评估传导发射时,需要准备满足1000Base-T1的要求值且具有模式转换特性的CMCC,以达到抑制噪声的目的。用于CAN或100Base-T1的CMCC无法满足限值要求。

即便使用用于1000Base-T1的CMCC,也有可能因电路板的设计或要贴装的元件的偏差而使模式转换特性的性能降低、噪声增加,因此设计时需要加以注意。

抗扰度试验,即DPI试验对CMCC性能的要求比传导发射试验低,但由于抗噪性因PHY而异,因此建议选择模式转换特性较低的CMCC。

文章中提到的相关产品信息如下(点击产品名进入产品页面):

对应I/F

1000Base-T1

100Base-T1

型号

DLW32MH101XT2

DLW43MH201XK2

尺寸

3.2×2.5mm

4.5×3.2mm

共模电感

100μH typ

200μH typ

额定电流

100mA

110mA

注:测试中使用的DLW32SH101XK2已停止生产。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