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模拟技术 > 业界动态 > 物联网究竟是“超级泡沫”还是一场新技术革命?

物联网究竟是“超级泡沫”还是一场新技术革命?

作者: 时间:2010-06-24 来源:中国金融报 收藏

  亟待迈过多道门槛

本文引用地址://www.cghlg.com/article/110256.htm

  去年8月,温家宝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谈到,“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因此,首先要攻破技术难题。此前,池洪在谈到产业链的三个环节(感知、信息传送和信息处理)时表示,"上海乃至国内最薄弱的是感知环节。我们在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和功能实现上离世界级水平差距很大。"

  的确如此,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高端传感器件和芯片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占领。这些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元器件,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颇有门槛的技术。因此,国内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突破,而且更要注重元器件的质量标准,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谈到技术难题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则认为,一是通信距离瓶颈。目前传感器所能连接的距离只能是在100米-1000米,也就是说,超过1000米之后,传感器发射信号将不足以支撑数据的传输;二是外部环境指标问题。目前的传感器对外部环境指标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湿度、温度的要求,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工作效率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三是网络安全问题。由于很多时候是无线传输,因此就存在信号可能会被窃取的危险,这将直接影响到这个体系的安全。

  其次,需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刘海涛不久前表示,"目前传感网具有产业规模小、应用领域杂、开发模式孤立、应用场景差异性大等特点,为此,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产业架构,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将这一架构推行到国际传感网的标准化,成为国际产业的主推方向。该标准体系框架重点分离了传感网应用的共性技术特点和差异性,为解决传感网应用场景多样化和大规模产业化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传感网产业链中各单位实现明确的分工,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推进传感网的研究、开发、集成和应用。这一框架的实施和推动,需要政府、各应用相关行业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协作,按照统一的顶层规划,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在技术、标准上的优势地位,更好地推进大规模产业化。"

  最后,用户需求的挖掘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郑立荣表示,中国发展,属于市场导向型,这是中国的优势。而如何将技术劣势转向市场导向优势,这值得深思。其实,在欧美许多国家,物联网发展这么多年,但没有足够市场化,目前大多数的应用是政府在推动,而且属于公共服务项目,很少有项目具备清晰的商业模式。从欧盟制定的物联网路线图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以及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应是在十年以后。而对于中国来说,发展物联网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中国有很大的应用市场,市场化的应用,可以催生新兴的技术,关键是如何把握这次机会。

  而如何发展国内的物联网市场呢?易观国际分析师沈锂鸣作了进一步分析。其认为,行业用户才是物联网市场最关键的环节。第一,物联网市场发展必须以行业用户需求为根本推动力。政府的扶持是目前物联网最直接的动力,但仅有政府的支持并不足以启动市场,更不能持续推动整个产业。第二,物联网应用必须融入到行业信息化中去。从行业用户的角度看,任何新技术或新理念的应用都将被纳入整体信息化体系,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环节。物联网也不例外,若想开启行业市场,必须在用户现有信息化应用中找到切入点,并以当前信息化水平为基础。第三,物联网应用必须配合行业用户的应用环境。物联网若想进入行业市场,还要面对行业政策、应用习惯,以及物联网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匹配等问题。

  易观建议,对于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需要先期与行业用户沟通,了解用户对于物联网的理解与需求;不要过快地推出物联网相关产品,先找到自身现有业务与物联网的关联,在与客户需求结合的基础上再推出针对性强、同时体现物联网特性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行业用户,不仅要全面评估物联网的概念;而且还要寻找物联网与现有IT应用系统的关联;并跟踪物联网发展,积极参与到整个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去。

物联网相关文章:物联网是什么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